您的位置:首頁 > 資訊 > 行業(yè)動態(tài) > 正文

機器人并不會取代人類 | 世界經濟論壇博客

2018-03-01 07:53 性質:轉載 作者:世界經濟論壇 來源:世界經濟論壇
免責聲明:中叉網(wǎng)(www.zulingongsi.com.cn)尊重合法版權,反對侵權盜版。(凡是我網(wǎng)所轉載之文章,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。文章內容觀點,與本網(wǎng)無關。如有需要刪除,敬請來電商榷?。?/div>
通常情況下,人工智能都被視作有別于人類的獨立個體,有時甚至是可怕的對手。Image: REUTERS/Rick Wilking幾乎所有人都曾聽過...

  通常情況下,人工智能都被視作有別于人類的獨立個體,有時甚至是可怕的對手。

Image: REUTERS/Rick Wilking

  幾乎所有人都曾聽過這樣一則駭人聽聞的預測:機器人將搶走我們的工作。甚至有人認為,這些硅制怪物將屠殺人類。這些預測都直擊人們心中最深的恐懼——科技。

  當預測者們談論尚未發(fā)生的事件時,他們會將看似可靠的猜測認定為即將發(fā)生的事實。不過,在選擇相信這些預測之前,我們不妨先回味一句老話:

  ……我們相信上帝,但其他人請用數(shù)據(jù)說明。

  近期,《麻省理工技術評論》統(tǒng)計了“所有關于自動化對工作影響的研究”。結果表明,人們所預期的影響取決于人們的衡量方式。

  將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。

Image: McKinsey Global Insitute

  預測很多,共識很少

  該文章采納的19篇報告相互差別巨大。有些報告稱,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崗位僅為幾百萬;但有些又表示,這一數(shù)字很可能達到數(shù)千萬、甚至數(shù)億。有些預測十分樂觀,有些又非常悲觀。

  部分預測者表示,截至2022年,自動化作業(yè)將覆蓋10億份工作。與之相反,該研究和Gartner咨詢公司作出了較為理智的預測,稱截至2020年,自動化將覆蓋180萬份工作,與此同時,全球將新造230萬份工作。換言之,在未來兩年內,工作崗位的凈增加數(shù)達到50萬。

  為什么預測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?事實上,沒有人能夠預測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作崗位將如何增減。這種情況過于復雜,很難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。而目前預測的情況就像是盲人摸象,每項預測只能“摸到大象身體的某一部分”,因而得出不同的答案。

  老生常談的科技焦慮癥

  關于科技對社會的影響,人們的焦慮可追溯到很久以前。早在18、19世紀的工業(yè)革命時期,顛覆性科技的的快速擴張就帶來了同樣的擔憂。

  雖然自動化的貿易帶來了更強的規(guī)模經濟,但失業(yè)潮很快被后來新增的大量工作機會所取代。比如,200年前,陶藝、編制、金屬加工等貿易被自動化所取代;當今,不少技藝高超的手工匠人卻仍在從事著此類貿易。

  20世紀80年代,筆記本電腦迅速占領了人們的書桌,讓一大批打字小組職工走向失業(yè)。時至今日,我還能想起當時報紙、電視、對講電臺職工的抱怨之聲。不過隨后,由于新興的IT行業(yè)創(chuàng)造了大量工作機會,工作崗位總量相較之前卻有所升高?,F(xiàn)存的數(shù)十種科技類工作都不是打字小組時代所具備的,比如電腦硬件、變成、內容生成、網(wǎng)頁設計、安全性能、大數(shù)據(jù)、銷售、人工智能。

  那以前的打字員呢?目前,他們的技能更受歡迎,畢竟鍵盤是人類和電腦溝通的主要通道。

人工智能——人類的延伸

  通常情況下,人工智能都被視作為有別于人類的獨立個體,有時甚至是可怕的對手。事實上,人工智能只是人類創(chuàng)造的一類工具,服務于人類提供的指令而已。

  我們現(xiàn)在擁有的是“弱人工智能”,僅用于完成特定任務。自發(fā)的“強人工智能”比人類更高級,但距離它的誕生仍有數(shù)十年。

  在駕駛方面,手機上的“弱人工智能”全球衛(wèi)星導航比我更加在行。它是我能力的延伸,能夠以神奇的方式去到更多的地方。話雖如此,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感到威脅,畢竟它只在某一項技能方面比我更聰明。而且,在電影《2001太空漫游》中,電腦哈爾會拒絕打開艙門,但在現(xiàn)實生活里,人工智能永遠也不會說出“抱歉大衛(wèi),恐怕我不能這樣做”這種話。

  同樣地,人工智能能夠大幅提高人類在職場上的競爭力。在人工智能救人性命的首例事件中,人類醫(yī)生和診斷型人工智能一同完成了一項救援任務,而該任務是人類醫(yī)生無法獨自完成的。

  利用人工智能提高人類智力這一典型優(yōu)勢帶來了新的混合智能產物,即當代半人馬。這一概念的提出者國際象棋大師Garry Kasparov。經觀察,他發(fā)現(xiàn)最好的國際象棋選手并非電腦,而是人工智能輔助下的人類智力。

功大于過

 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對于科技的恐懼往往是沒有任何根據(jù)的,至少科技對人類是功大于過的。目前,人類面臨的挑戰(zhàn)是如何最大程度上地提高益處、減少傷害。

  對于未來的就業(yè)機會,我們還需要哪些技能?答案還是人類一直以來都擅長的技能,即獨立思考、解決問題、良好溝通、團隊合作,以及增強領導力、積極性、創(chuàng)造力。此外,平衡現(xiàn)有科技的意愿也至關重要。

  預測者往往認為,如果一項工作能夠被自動化,那它一定會被自動化。不過,事實往往并非如此。

  人工智能的確會將讓一些工作變成自動化操作,尤其是人們不愿做的臟亂、枯燥或危險的工作,比如勘測下水道、重復性工廠作業(yè)。人工焊接會釋放高濃度的有毒氣體,因此,這項工作將成為自動化的首選。

  與此同時,很多工作將始終由人類完成,其背后的原因多種多樣,包括經濟、社會、懷舊因素,以及一個簡單的事實——有些工作機器人完全做不來。

  比如,當我看醫(yī)生的時候,我想要的并不是并不是看穿急診本質的全息醫(yī)生,而是坐在我面前的一位活生生的人。

作者:David Tuffley,格里菲斯大學信息與通信技術學院講師

本文由世界經濟論壇與The Conversation聯(lián)合發(fā)布,轉載請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。

翻譯:世界經濟論壇博客翻譯小組•葉楓

網(wǎng)友評論
文明上網(wǎng),理性發(fā)言,拒絕廣告

相關資訊

關注官方微信

手機掃碼看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