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掃地機器人、無人工廠,到前段時間“阿爾法狗”和李世石的人機大戰(zhàn),人工智能可謂攢足了人氣。機器人在給未來生活帶來無限想象的同時,也引發(fā)了人們對“機器換人”的擔憂。然而,這樣的擔憂來得過早了。近日,記者梳理廣州餐飲機器人使用情況發(fā)現(xiàn),曾經(jīng)“聘用”機器人服務員的幾家餐廳,已有兩家關(guān)門歇業(yè)。剩下一家雖仍在營業(yè),但機器人服務員卻被老板“炒了魷魚”。
點評:餐飲機器人被炒魷魚,據(jù)說是因為效率太低、行動太機械,對于這一結(jié)果公眾應該并不感到奇怪。事實上,有鑒于技術(shù)的成熟度以及制造成本,某些“機器人”遠未達到在通用語境下大規(guī)模使用的要求。再者,不少所謂的“機器人”只是傳統(tǒng)物理機械技術(shù)的一種變種,而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工智能。用之來制造噱頭、吸引眼球尚可,但若要投入使用則注定是要悲劇的。很多時候,當我們熱炒人工智能機器人,實則并沒有弄清其到底是什么。在此基礎(chǔ)上,各式“偽機器人”或“低端機器人”很容易就被寄托不切實際的期待。
2025-07-15 09:36
2025-07-13 08:53
2025-07-13 08:49
2025-07-12 09:17
2025-07-10 15:24
2025-07-10 09:52
2025-07-10 09:50
2025-07-08 09:28
2025-07-06 09:27
2025-07-03 09: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