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 > 資訊 > 行業(yè)動態(tài) > 正文

中小企業(yè)冷對“機器換人” 背后究竟是為何?

2015-08-05 06:59 性質:轉載 作者:中國機器人網(wǎng) 來源:中國機器人網(wǎng)
免責聲明:中叉網(wǎng)(www.zulingongsi.com.cn)尊重合法版權,反對侵權盜版。(凡是我網(wǎng)所轉載之文章,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。文章內容觀點,與本網(wǎng)無關。如有需要刪除,敬請來電商榷?。?/div>

1 亮點

  多家大企業(yè)斥資上億元推動技改

  作為惠州的支柱產業(yè)之一,電子信息產業(yè)是目前技術改造較集中的一大領域。事實上,近年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生產技術和品質工藝提出更高標準要求,加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“用工荒”,以往依靠“人海戰(zhàn)術”的低端加工模式已不再風光,惠州的電子信息類企業(yè)也在陸續(xù)推動“機器換人”。

  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TCL集團、德賽集團、華陽集團、僑興集團等龍頭企業(yè)近年來都大手筆進行技術改造,投入資金動輒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,主要是以采用全自動化生產線為突破口,試圖打造自動化和信息化集成智能化工廠。

  僑興集團旗下手機生產企業(yè)僑興電子公司制造中心總監(jiān)魯彬介紹,從2013年下半年起,該公司就開始投入上億元在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(fā)和推廣方面,無論是生產過程中的高速貼片、芯片封裝、自動封膠等環(huán)節(jié),還是光學檢測、測試、組裝等環(huán)節(jié),均引進一些標準進行自動化升級。

  魯彬說,該公司擁有的8條先進的SMT(表面貼裝技術)高速生產線,全部是用的德國西門子的生產設備。通過這些舉措,可以少招聘近1000名作業(yè)員工,產品的質量也得到大幅提升。

  僑興集團財務副總監(jiān)汪炳春透露,該集團計劃近兩三年內共計投入3億—5億元,先后完成旗下多個子公司的自動化更新步伐,向著工業(yè)4.0的趨勢發(fā)展,朝著“智慧工廠”的目標邁進。

  同樣在手機制造上,TCL通訊近年也較大規(guī)模投入自動化設備。以前一條30人的手機組裝線上,要有10個人進行產品質量檢測,但當TCL通訊投資逾千萬元的全自動MMI(人機交互)測試設備去年啟用后,每條線只需4個人。

  而TCL多媒體制造中心圍繞建立智能工廠,斥資近4000萬元推進彩電生產自動化項目,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大幅節(jié)約了人力成本,預計每年可節(jié)省費用近3000萬元。

  華陽集團在LED、汽車電子制造等方面也不斷推進“機器換人”。2014年8月華陽光電正式投入使用全自動化生產線,從燈具零配件的自動上料、自動剪線、自動安裝燈頭,到自動翻轉、自動焊錫、自動測試等工序,全部由機器人完成。

  “通過機器人取代工人,僅一條LED球泡生產線的生產效率可以提高600%左右,直接人員減少75%?!比A陽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鄧惠慶說。

  華陽通用電子公司則以德國工業(yè)4.0和美國智慧工廠為藍本,去年12月規(guī)劃擬投入1億元建設“華陽智慧工廠”項目,將打造全球一流的車載電子產品生產基地。

  技術改造給企業(yè)帶來了好處。通過半自動化、自動化改造,華陽集團每年可減少人工1000—1500人。根據(jù)計劃,該集團今年將加大技改投入,繼續(xù)引進機器人,推進信息化與智能生產融合,打造“智能工廠”。

  自動化升級改造只是加強技術創(chuàng)新研發(fā)的一方面,如今惠州不少大企業(yè)越來越舍得花錢搞研發(fā)。以TCL集團為例,2015年上半年其研發(fā)總投入就預計達到16.2億元,同比增長22.1%。

網(wǎng)友評論
文明上網(wǎng),理性發(fā)言,拒絕廣告

相關資訊

關注官方微信

手機掃碼看新聞